和合承德网记者 赵辉

伴随着清脆悦耳的叉环相撞发出的叮铃声,一根马叉在胳膊、后背等身体多处上下翻飞,“苏秦背剑”“云盘翅”“二郎搬山”等与武术相似的马叉招数陆续上演。随着锣鼓的节奏,看似普通的马叉到了田玉成的手里,立刻被舞得虎虎生威。

耍马叉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比较陌生。然而,在承德县,这种民间技艺却很受热捧。在下板城镇东窑村,马叉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田玉成的马叉队,长年保持着二三十人的规模。这项相传始于清朝的传统民间艺术,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已被列入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握马叉,双脚分开站立,踏着鼓点边走边舞,用一只手将马叉从手背滚到手心,在怀中来回旋转,形同孙悟空耍金箍棒,上身还随镗叉的转动而扭动腰肢,这一式就叫作“怀中抱月”;忽而将马叉从头上顺时针旋转,从手臂上滚到手上,后向天上抛起,双手接叉,再旋转,叉不落地,这叫“抛叉”;忽而将马叉从左手转着圈地滚到后背,再从后背翻到右手,这叫“苏秦背剑”……

如今50多岁的田玉成从12岁开始练习马叉,“别看我们表演时把马叉舞得风生水起,要想玩好马叉,要先练好基本功,然后再慢慢地练习各种动作,没个几年功夫,很难舞得出彩。”行云流水般的招式动作与长年的苦练分不开,“一根马叉3斤多重,每天练习的时候经常光着膀子就用马叉在身上招呼,入门的时候被自己的马叉打到砸到都是家常便饭。抛起马叉时,那下落的力道也着实是不小,一场练下来浑身疼,经常吃止疼片顶着。”在田玉成的话语中,记者感受的全是他对这门技艺的热爱。

通过几代传人的不懈努力,马叉表演技巧不断推陈出新,田玉成请专业老师进行舞台指导编排,使之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马叉不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我们平时在广场上练习马叉时,总能引得许多人的围观,对这个感兴趣的人也大有人在。”田玉成说道。

虽然马叉表演在当地很受欢迎,但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困难。田玉成告诉记者:“由我带出的第七代传人,都是20岁以上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数已练习了几年,现已经基本能够独立完成招式。练习这个技巧,受累吃苦是免不了的,没有捷径可走,所以比他们小一辈的孩子们,想学的人挺多,但能够坚持练下来的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