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网讯(记者李鹏帅)日前,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樱桃沟村的昌达农业有机蔬菜基地大棚里,农民白金明正在为西红柿苗修剪枝叶。5年前,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白金明一家5口人,从坝上高寒地区的四岔口乡搬进县城人才家园小区居住。

“搬来的第二年,政府还为我找好了新工作,就在附近的农企内干农活,每个月有3600块钱的工资。”聊到搬家后的新生活,白金明脸上笑得灿烂。“政府不光为我们‘安’好了家,还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依托,为我们铺好了就业的‘路’。”

近年来,我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持续发力,普及惠农政策,做强优势产业,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将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引导项目、科技、金融和农民融入产业链,提升农业产能,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群众持续增收。通过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实施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178个,前连基地、后接市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收益机制。在此基础上,我市以产业带为单元,规划布局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连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造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休闲农业、京沈高铁沿线平泉香菇、滦河潮河流域道地中药材等5条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带,推动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依托新兴业态增收是我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特色之一。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京津后花园,大力发展全域游、四季游,拓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发展庭院经济。2022年重点打造了103个生态民宿重点村,带动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4.20亿元。

我市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积极搭建有关平台,推进村民稳岗就业。稳定扩大劳务输出,提升公益性岗位和帮扶车间吸纳就业能力;实施“紫塞工匠”培育行动和脱贫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行动,培育“热河嫂”等劳务品牌14个,开发公益性岗位6.1万个,实现19.4万名脱贫群众务工就业。

为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激发参与热情,全市各有关部门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尊重群众意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参与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目前,全市有1个乡镇和9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涌现出塔前村村级规范化自治模式、土城头村志愿服务模式、诗上庄村文化惠民育民模式、永存村“乡贤回引”机制、孤山子村村企融合发展模式等一大批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