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网记者 关秋实

244698821

双滦区大贵口村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走好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和合承德网记者 王海琦 摄

滦河水碧波荡漾,莲花山秀丽挺拔。双滦区大贵口村,犹如一块碧玉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漫步村内,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村居,与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来到山谷田园,一栋栋崭新的现代化大棚中,飘来阵阵果蔬清香。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来到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

声声嘱托言犹在耳,切切期望饱含深情。

近年来,大贵口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升级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河北省美丽乡村精品村等荣誉称号。小山村唱响产业振兴歌,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双线发力,加快打造“产品精致独特、产业集群高效、乡村和美繁荣”的特色农业强市,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取得实效。放眼紫塞大地,像大贵口村这样的村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是务实之举、治本之策。

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龙头山镇润绿薯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一排排哈密瓜秧苗郁郁葱葱,株株长势喜人。

“我们建了6栋暖棚,其中2栋种植麒麟西瓜,2栋种植哈密瓜,1栋种植优质口感西红柿,还有1栋大棚准备栽植花卉……”合作社负责人、龙头山镇小锥子山村的荣连军望着大棚里的秧苗,眼中满是骄傲。

“在合作社的大棚基地务工每天能挣120元,我们村共有60多户农户就近在基地务工。这真是个让百姓致富的好产业!”正在大棚里忙碌的小锥子山村村民陈树芹说。

特色农业产业,是一把打开农民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一号风景大道”休闲农业、京沈高铁沿线平泉香菇、塞罕坝高寒地区马铃薯、滦河潮河流域道地中药材、金山岭长城沿线优质果品5条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带,加速壮大8个绿色食品加工集群,全市共打造万亩以上示范片区20个,累计争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8个,现代农业园区总建成区面积达617万亩,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

“朕赐杏福”杏仁露、山庄窖藏酒、滦平富硒小米……在北京举行的承德文化旅游宣传招商大会上,“承德山水”系列产品精彩亮相。

“承德县的国光苹果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香菇、黑木耳、灵芝等30多个品种来自‘中国食用菌之乡’ 平泉市。承德露露、围场沙棘汁、隆化县河谷大米等都是馈赠佳品。”现场讲解人员娓娓道来,充分展示我市农产品的特色和卖点。

为解决市场不知名、产品不优价问题,我市举全市之力打响“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建设京津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拓宽我市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已有225家企业、7大类1200余种单品入驻平台,“承德山水”获评2022年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度市场竞争力品牌全国第二名。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为富民强村注入活力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才能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平泉市食用菌研究会灵芝栽培试验基地,一株株灵芝长势喜人。研究会会长梁希才说:“灵芝一般生长在湿度高且光线昏暗的山林中,但在科技人员的精心培养下,成功实现了温室人工栽培。今年,我们积极选育食用菌新品种,研发推广新技术,共试验、示范了54个菌类新品种、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

为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市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四级产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全市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246个,转化推广新技术新成果70个。

剪刀咔嚓,枝条落地。在滦平县大河西村梨园内,滦平县科技志愿服务队成员、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教授吴晓刚正在示范讲解梨树剪枝技术,现场20多名梨农看得聚精会神。

站得最前、学得最认真的梨农张树,被大家称为“课代表”。他说:“吴教授每个月从市区专程赶过来上一次课,他不在的时候,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都来问我。如果我也不懂,再给吴教授打电话请教。”

滦平县组织大棚种植、林果种植、养殖等领域专家,组建22支科技志愿服务队,在传授技术、解答疑难的同时,也认真培育像张树这样的当地“土专家”,真正实现“授之以渔”。

我市持续优化市县乡村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实行乡村振兴技术指导员和粮食生产科技专员挂牌承诺服务,实现科技服务到村到户到项目。大力推进农业创新驿站建设,2022年新增创建省级农业创新驿站7个,全市累计创建省级农业创新驿站28个。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训,提升科技帮扶动能。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为幸福生活增色添彩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在双滦区大贵口村,家家户户的米黄色外墙风格统一,小广场景色优美、绿树成荫,“五网入地”消除了各类线缆、线杆,让村内美景一览无余。

在兴隆县塔前村,村民们对现在的人居环境赞不绝口:“无论啥时候来,大街小巷都难寻污水、垃圾。随便走进一户,屋里屋外整齐干净。”

在隆化县二道窝铺村,干净卫生的厕所已成为“标配”。村民王芳说:“家里用上了冬天不冷、夏天不臭的厕所,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服。”

我市瞄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统筹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让广大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2022年,我市推进“盛世100”民宿建设,实施污水治理村庄44个,改造提升农村户厕5400座,新建和改造“四好农村路”950公里,145个美丽乡村全部获得省级认定,兴隆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今年,我市计划创建省级美丽乡村不少于100个,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围场“锦绣木兰”和美乡村示范区获批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全市总数达到7个。全市41个村入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示范村。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社会层面的振兴,更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振兴。我市持续完善乡村治理,深化“乡村振兴党旗红”,推广“道德银行+爱心超市”“和谐十二家”等治理模式,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吹遍紫塞田野。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我市锚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这一目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描绘在紫塞大地上,融入进百姓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