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西海 魏万春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礼俗。正式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是在北宋时期。

据史料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也只是提到的是“中秋”,而并非为中秋节。对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古人很早已根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开来。一年十二个月,每季三个月。按农历来说,一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这个也就是人们现在说的“三春”“三夏”“三秋”“三冬”的说法。

中秋节之所以叫中秋节,因为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八月又是秋季作物成熟的季节,传统的孝道文化促使人们把收获的喜悦分享给家人和朋友,于是这个时候便有了串亲访友的礼俗。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间的一天,所以称“中秋”。

相传朱元璋起义,把纸条放在月饼里传递消息,于是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传统。其实很早以前人们也吃月饼,但当时的名字不叫月饼,人们称为“胡饼”。因为那时的月饼主料以胡桃仁、葡萄干等果脯为馅,因此而取名“胡饼”。

传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年八月十五晚间杨贵妃和唐玄宗一起赏月,侍女们送上的夜宵就是这种“胡饼”,杨贵妃十分喜欢吃,就问这种饼的名字,有个宫女说是“胡饼”,杨贵妃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于是唐玄宗就说这饼很像是天上的圆月,干脆就叫它月饼好了,后来就将“胡饼”改名成了“月饼”。

祭月活动由来已久,由于古人都很迷信,无法对自然界的一切做出合理的解释,认为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老天爷安排好的,天旱天涝,丰收与自然灾害都要祭祀神灵。据《史记》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但这些祭祀活动都是在二十四节气的交节点,“祭月”是二十四节气的秋分。可人们已有了中秋节的礼俗,也是为了既不忘孝道又不忘“祭月”,便把秋分“祭月”也加在了中秋节的礼俗上,以至八月十五中秋节有了祭月的习俗。

赏月由来于古代的文人雅士,北宋苏轼写有以咏月为主题的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玩月诗》序言中也记载有:冬天寒冷,不宜户外赏月;夏季常有浮云,月色的光辉被遮住;唯有秋高气爽的中秋,才是观赏圆月的最佳时机。文人雅士有赏月的习惯,偏又遇唐朝的杨贵妃和唐玄宗八月十五一起赏月,于是,八月十五赏月也就成了一种习俗。

总之,不管怎么说,“祭月”“赏月”加在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好事,一家人团团圆圆,“祭月”祈求风调雨顺,“赏月”谈古论今,其乐融融才是最主要的,更何况让中秋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是人们所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