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稳


微风吹着柳芽,花瓣伴着泪花。每逢清明,淡淡的哀思总会如炊烟般袅袅升起。在继承清明传统祭祀习俗的基础上,近年来,文明祭祀悄然兴起,人们用更文明、更节俭、更低碳的方式表达对已故亲友的怀念之情。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奠逝者的传统节日。按照传统习俗,在我市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清明节祭祀亲人,总爱焚烧“纸钱”和“元宝”等冥物,有时还燃放鞭炮,不仅带来安全隐患,还破坏了墓区环境、污染空气。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对蓝天、绿水、白云的向往之情更浓,“绿色”祭祀逐渐走进人们视野。

笔者在走访我市相关部门时了解到,今年清明节前夕,我市开展一系列文明祭祀宣传活动,倡导市民节俭、文明、环保、安全祭祀。同时,大力倡导推行鲜花祭祀、网络祭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祭祀形式。

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理所当然。但若以“厚葬厚祭”来体现孝心,则是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读。“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发扬孝道应弘扬“厚养薄葬”的观念。老人生前都希望得到子女的关爱和照顾,晚辈在亲人生前应尽心赡养,让他们颐养天年,死后丧葬祭祀则可尽量从简。尊重和缅怀先人,贵在传承其优秀的精神品格。如果对亲人生前关怀不够,即使“厚葬厚祭”,也难以真正体现孝的真谛,奢华繁杂的丧葬祭奠,只会助长铺张浪费,催生相互攀比的歪风。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老人在世时连“常回家看看”都没做到,在老人逝世后却大办丧事,购买豪华葬品;也有的人在老人在世时拒不赡养,当老人生病时,你推我我推你,没人陪护,而在老人逝世后,却为财产划分争红了脸、闹翻了天。

中国是个注重孝道的国家,孔子在论孝道时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礼仪到了,心意表达了即可。

笔者以为,若真正有孝心,应该表现在平时主动履行赡养义务,尽量创造条件满足老人在文化娱乐、外出旅游等方面的需要。对独居老人,尽可能抽空与他们聊聊天,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心里踏实、精神愉悦度过每一天,使他们感觉人到晚年,活力犹在,精神上深受鼓舞和欣慰。

笔者在此呼吁:与其“厚葬薄养”,不如“厚养薄葬”。纪念已逝亲故,关键在于心意。优异的业绩、和睦的家庭,才是对已逝亲故的最好告慰。

多一些生前关爱,少一些逝后攀比,“厚养薄葬”更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在环保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推行绿色殡葬和文明祭祀,既顺应环保趋势,也符合节俭美德。

促进绿色殡葬,除了理念的进步,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引导,有效制止乱占土地建造豪华墓地,从土地供给、建造标准、使用管理等环节完善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公墓建设,为公众提供更贴心、更方便的人性化丧葬服务,不仅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而且有助于培育“厚养薄葬”文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