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网记者 刘向南 文 李国强 摄影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一座独特的满族民俗馆(城市书房)静静矗立。这座由当地农民画家王清君倾心打造的民俗馆,不仅集民俗展览、城市书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于一体,更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地标。

6月24日,记者跟随王清君的脚步,探访了这座满韵遗风与现代交融的绝佳场所。

该民俗馆位于县城中心繁华地段,总投资1600余万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风格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与其他民俗馆不同的是,这里将四合院的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楼房之中,内部的走廊和房间布局也借鉴了四合院的结构,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息,仿佛置身于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时空交错之地。

走进地下一层的满族民俗展厅,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静静诉说着满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展厅分为满族起源、满族生活习俗、满族民俗用具、满族服饰、民族融合5个板块,展出民俗文物1000余件,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王清君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展示满族民族文化,他还专门聘请拍摄团队,通过影像的力量,重拾那些渐行渐远的满族农耕记忆,将满族的农耕文化带入现代社会的视野中。

“影像现在已进入最后剪辑阶段,为了真实还原满族农耕场景,特地邀请了当地村民身着传统服饰,手持古老的耕具,演示从春耕播种到秋收归仓的劳作过程。”王清君说,通过这些影像在展厅循环播放,让参观者们沉浸式体验“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训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满族民俗展厅不仅展示着满族丰富的民俗文化,更定期举办各类书画展览,成为传承与创新的交汇点。目前,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优秀书画作品主题展览正在展出,展览汇集了京津冀三地众多书画名家的精品力作,体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文化艺术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来到地上一层,这里是满族非遗传统手工艺展售区、明清瓷器收藏展区和名家工作室。在明清瓷器收藏展区,陈列着数十件从官窑到民窑,从青花到五彩的明清瓷器,细腻的瓷质、淡雅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见证了丰宁在明清两代时的繁荣景象。

而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丰宁满族非遗刻瓷技艺。它以瓷器为载体,通过刻刀在瓷器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文字,既保留了瓷器的温润细腻,又增添了刻画的生动与立体感。

“刻瓷并非简单地用刀在瓷器上刻画,它讲究的是刀法、力度和角度的完美结合。”王清君拿起一件作品,指着上面的纹路说:“你看这里,每一刀都经过精心计算,既要保证纹路的流畅,又要考虑到瓷器的质地和厚度。”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王清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刻瓷作品将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既有中国画的笔墨神韵,又充满了浓厚的金石趣味。

踏入地上二层的城市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小说,从历史典籍到艺术画册,从儿童绘本到科普读物,应有尽有,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亲子阅读区的星空顶棚格外引人注目,当夜幕降临,顶棚上的灯光缓缓亮起,仿佛将整个星空都搬进了室内,令人心旷神怡。王清君表示,目前馆内共有图书3万多册,一直注重图书的更新和补充,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下一步城市书房还将引进电子借阅设备,方便市民借阅图书,享受到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在探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了城市书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里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阅读平台,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文创区,汇聚了市级非遗彩砂画和国家级非遗滕氏布糊画的精华之作。

王清君说:“丰宁青年夜校每周都在这里开展非遗培训,汇聚了布糊画、丰宁满族剪纸、面塑等多样化的民俗工艺,为青年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创新的新平台。青年们通过学习这些技艺,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上三层不仅是满族民俗馆办公及满族民间艺术品研发区,也是政协委员会客厅。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活动相得益彰。记者注意到,会客厅内工作制度、工作职责等均以小楷毛笔字书写,这种传统的书写方式体现了委员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在记者看来,丰宁满族民俗馆(城市书房)更是一座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这里,可以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创新,不断激发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探访的最后,王清君表示,开馆后一系列读书活动、非遗文创活动、青年夜校、书画展览相继推出,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利民惠民活动之中,这里则将成为丰宁人民和各地游客深度了解满族民俗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