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日报记者 李海涛 通讯员 史博宇

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常态化工作来抓,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内容形式,不断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突出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

市民政局将党建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传承爱党爱国红色基因,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该局儿童保护中心相继举办了“喜迎党的二十大 同心护未来”“为爱护航 守护希望”“留下希望 守住幸福”“学雷锋 护成长”等红色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将红色记忆、红色传统牢牢植入未成年人心灵之中。

强化宣传引导,打造服务品牌

按照承德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市民政局在儿童保护中心设立承德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工作。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测点位,连续三年国测满分。打造了“阳光成长”心理健康大讲堂志愿服务项目,于2021年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九部门评为志愿服务创新项目。通过进社区、村居、学校的方式,持续开展“阳光成长”活动34期,受益未成年人5000余人次。

2021年,市民政局同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共青团承德市委等六部门联合在儿童保护中心设立了承德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共5个篇章、11个展厅。充分利用法制教育基地,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全市未成年人开展法制宣讲活动50余期,受益未成年人1500余人次。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以“走出去领进来”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公益主题活动,如“五防知识讲座”“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自我防护及心理状态的调整”“中秋庆团圆 温暖送到家”“情暖新春共护未来”等特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发挥民政职能,夯实服务内容

多年来,市民政局创建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联动机制,推动横向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领导协调机制,纵向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联动保护网络,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新格局,持续深化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行动。

调查摸底行动。依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开展留守困境儿童摸底排查,掌握留守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详细情况和诉求,实施专业评估,制定帮扶方案,设立临时应急救助基金,分类提供救助保障。协调教育部门保障困境、留守未成年人不因歧视而弃学,不因费用而辍学。对流浪未成年人急、危、重病患者及时送往定点医院救治。

开展关爱保护行动。采取网络和走访,线上+线下同步打开方式,建立交流平台,确保家庭监护保障。2022年,按照河北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文件要求,市民政局选取承德县5个乡镇、81个村为项目试点,开展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完成试点范围未成年人入户筛查,对困境、留守的未成年人建立档案434份,对档案中残疾儿童96人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家庭康复、护理技能指导。对建档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筛查,普测建档391份,个案帮扶20人,开展10期爱国主义教育、国学礼仪、兴趣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

链接社会资源行动。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企事业单位、社团等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2022年链接社会爱心人士67人,对96名困境儿童给予“一对一”帮扶(每月200元,帮扶到大学毕业)。链接企事业单位3家,资助困境儿童175人,帮扶资金16.8万元。

开展特色服务行动。面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案、小组、团体活动。先后开展了“轻度脑瘫患儿康复活动”“自闭症儿童关爱同行”“家风建设”等专项行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动。2022年,市民政局同市检察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民政部门协助检察机关开展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心理评测、观护帮教等工作职责。共参与犯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30人次;犯罪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24人次;犯罪与被害未成年人心理评估16人次;合适成年人到场37人次。同时对监护人无力履行监护职责或无法有效履行职责的协助其开展委托监护和替代照料,对监护人拒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实施暴力、虐待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转介司法干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