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寂静青山人哀恸,‘云端’鲜花祭先陵。”

清明时节,记者走访发现,焚烧纸钱等传统祭祀行为已大大减少,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等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祭祀方式,让清明祭祀更环保、更文明。

预约祭扫 鲜花纸笔寄哀思

疫情期间的清明节,去我市各大墓园的路都很通畅,停车场内也没有出现一位难求的问题。墓碑前,鲜花代替了烟雾缭绕,市民文明祭扫,祭扫活动安静有序。

4月5日8点,市民杨先生来到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入口处接受了体温测量,向安保人员出示了预约码,随后进入园内,并在鲜花售卖处购买了一束鲜花。“因为今年是网上预约,限制人数,所以来的路上一点都不堵。政府倡导‘无烟祭扫’,我觉得这样挺环保的,所以什么都没带就来了。”

记者看到,纪念馆大门入口处贴着醒目的告示书,禁止市民焚烧锡箔和纸钱。园内设置了鲜花祭祀点,并为居民准备了鲜花和纸笔,引导居民用鲜花和寄语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思念。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仍有个别市民携带了锡箔和纸钱,但工作人员会进行劝阻,建议市民进行“无烟祭扫”,市民都会同意。

变化的是祭扫形式,不变的是无限追思。在低沉的音乐中,市民有序将鲜花摆放在公祭点前……刚刚哀悼完先人的刘爱敏眼眶湿润。“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我们响应号召自觉进行文明祭祀。”

今年,我市各公墓根据安葬量、墓区空间面积、接待能力等实行电话预约,选择入场祭扫的日期和时段,入园人数限制、分时分批有序祭扫。同时,各大墓区设置检查点,祭扫人员必须测温、戴口罩进入。为减少人员聚集,限制祭祀人流和时间,祭扫时长不超1小时。此外,预约祭扫的市民,需遵守拜祭场所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相关要求,在入馆处停车或下车接受体温检测、扫健康码、全程佩戴好口罩、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云”祭扫 网络缅怀情不变

点上一支蜡烛,献上一束鲜花,留下一段倾诉……这个清明节,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云”祭扫的行列中,倡导和推广这种绿色、安全、文明的祭祀方式和理念。所谓“云”祭扫,就是逝者家属在网上纪念空间,通过网络献花、留言寄语等寄托哀思。

“爸,疫情还没过去,今年不能回去给奶奶扫墓了,但是我会在网上给奶奶点上一盏灯,送上一束花。”4月4日,在北京工作的张嘉琪耐心地向父亲解释。往年清明节,张嘉琪都会赶回承德老家给奶奶扫墓。“不去坟前烧纸、磕头、除杂草,总感觉这份孝心没尽到。网上祭扫这种形式,大部分老人还不一定能完全接受。”张嘉琪的父亲坦言,“不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又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作为老党员,我们不仅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疫情防控和保护生态环境尽一份力。”

更多没到现场祭扫的市民,选择了网上祭扫。蒋女士在外县工作,由于没有预约到假期的扫墓时间,于是选择了“云”祭扫的方式。“网上祭扫弥补了我们无法到现场的遗憾,我很支持这种方式。其实不论祭扫的形式怎么变,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不变的。”

据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我市倡导不跨地区祭扫,积极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各县(市、区)利用殡葬服务在线平台,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推广优质在线祭扫服务项目,开通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有效满足祭扫群众需求。引导祭扫服务机构积极创建“无烟陵园”,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等活动,抵制低俗祭祀用品和迷信行为。

错时祭扫、网上祭扫等新的祭扫形式,是疫情期间的一种现实需求,虽然形式不同,但其中对亲人的缅怀之情不变,根植于心的文化基因不变。近年来,我市积极倡导文明祭扫,引导市民不烧纸钱、用鲜花代替锡箔,这些倡导生态文明的环保祭扫理念,逐渐得到市民认同。承德日报记者 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