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网记者 乔溪

编者按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为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布局、深化育人方式变革、持续优化办学条件、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全力补齐教育短板,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市基础教育取得重大突破,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面孔。

全省抽取4市开展公共教育质量满意度监测,我市位列第一位。

高考成绩在2023年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了历史突破。

提前一年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年初见成效、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阶段性目标。

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91亿元,新建、改扩建项目75个,扩增学位1.17万个……

一件件惠民实事、一组组亮眼数据,是近年来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坚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民生首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承德市直属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承德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8年)》《承德市基础教育“强师工程”实施方案》“1+3”政策文件,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奋进之笔书写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24次调研教育,将市直属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强师工程”列为专件,加快推进教育重点领域改革。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紧盯54项重点任务,先后18次召开专题会议,开展月调度和常态化督导,督促各级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责,高质量落实。各县(市、区)制定“一县一案”,常委会、常务会专题研究教育改革、项目投入,制定明确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时间表、路线图。

蓝图已绘,万山无阻。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扎实推进“1+3”政策落地落实。2023年教育财政投入增加2.08亿元,各县(市、区)全部完成教育财政投入“两个只增不减”硬任务,资金保障能力全面加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所,认定普惠园10所,市二幼拆建工程启动实施,24个义务教育扩容项目投入使用,1018所学校食堂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4个100%”建设任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双桥区、丰宁、承德县、宽城顺利通过省政府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双滦区高标准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验收。

今年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全市列入教育预算93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其中,用于优质均衡发展资金2.66亿元。专设基础教育奖励和“强师工程”实施资金1000万元,幼儿园办学经费和班主任费大幅提升,绩效工资控制线水平标准逐年提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推改革,强队伍,培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

我市制定出台《承德市基础教育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全面推进和深化校长培养、任用、激励、任期、评价、交流“六项机制”和教师师德师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教研保障、人员补充、业务培训“六项机制”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活力的难点问题,重塑承德教育生态。

建立校长分级培养体系以及后备人才库,遴选2438名后备干部入库培养,分层分级开展任职资格、能力提升、高级研修3个培训,跟踪培养优秀校长。试点推进校长聘任制、职级制改革。全市23所学校,公开选聘选拔校长33名。设置“四级九档”职级序列,建立“基础工资+职级工资”制度,确定校长每月3000元到1万元的职级工资标准,用待遇激励校长履职尽责。实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任期制管理、考核退出机制,逐步建立交流任职、末位淘汰、能上能下制度,让更多优秀的校长脱颖而出。

持续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建立教师“快招早招”绿色通道,提前选聘招聘师范类院校优秀毕业生779名,为补充优秀教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建立“市直教师编制周转池”和各县(市、区)储备周转池共计1088个,全部用于补充急需紧缺学科教师。全面优化教师绩效分配办法,绩效工资总量提高部分主要用于一线教师,一线满课时量任课教职工与不满课时量教职工的绩效工资年差距最高达到2倍。

深化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建立一线任课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分类评审机制,中级和副高级教师职称档次实行分级逐档、一年一竞聘,对长期病事假,严重不满课时量、工作量教师,实行台账管理,不评职、不晋档。全市1328名教辅人员重新回到教学一线,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梯次培养。常态化推进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深入实施“强师工程”,严格按照“师德、专业、业绩”3个标准,认定卓越教师200名、精英教师1002名、骨干教师1999名。多渠道为教师业务成长创造条件,跟进实施“青蓝工程”“普训工程”和“拜师带徒”活动,设置市直属中小学全员培训、高中新课标新教材全员研修、初高中备考等教师培育项目,今年累计培训教师7.6万人次,努力走出一条承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振兴之路。

“五育”融合,持续提升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教室走廊,新时代好少年评比展示,学生积极向上;音乐室里,葫芦丝表演声声入耳,让人心潮澎湃;足球场上,孩子们带球、射门,一气呵成;美术室里,师生挥毫泼墨,描绘奇思妙想……走进我市各个校园,欢声笑语一片。

实施时代新人铸魂行动,红色育人专项行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优化“大思政课”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规范强化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条育人途径。新时代好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塞罕坝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20余项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开展,全方位巩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果。

霸王鞭、萨满舞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毽子、沙包等学生喜爱的体育游戏广泛开展,田径、足篮球、射箭等体育赛事定期举办,轮滑、冰壶等冰雪进校园项目持续推进,让更多的孩子们跑起来、动起来、跳起来,助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承德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成功创建河北省体教融合标杆县。

我市建立完善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艺术教学模式,大力发展艺术社团,普及开展艺术课程和实践活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成立社团6534个,开发完善地方特色校本课程100多种,开展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129场,创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3所,展示学生才艺舞台的合唱比赛、艺术单项大赛等平台充分搭建,学校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学生艺术水平和审美素养普遍提升。全市中小学学生艺术素养测评合格率达到99.8%。

加强劳动教育,丰富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劳动美”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200余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达到100%。接续打造2个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和6个省级劳动基地。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平泉市成功创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坚持把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摆在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心用情用力呵护学生安全健康、快乐成长。建立完善承德市儿童青少年视力信息平台、身体健康体检和脊柱侧弯筛查机制,定期组织全覆盖视力筛查、身体检查。建立“一人一档”健康档案,持续开展医学防控干预活动,有效防范治疗学生主要健康问题,中小学体质健康监测合格率达到96.47%。引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心理健康教育“一心一益”公益项目,免费对39.36万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免费开展5期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近9000名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手段得到加强。首创医疗机构派驻学校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机制,810名专业医疗人员签订履职协议进入校园,参与卫生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医疗业务培训,学校卫生健康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做法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狠抓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紧盯食品采购质量监督、财务管理、供应加工监督3个重点环节,累计16.12万名学生受益,我市做法在全省作典型发言。

强教研,促创新,津承教育合作取得新突破

细育桃李,弦歌不辍。我市始终以教研质量提升为核心,谋创新求突破。建设义务教育日常课堂教学评价试点校20所、普通高中学科教研基地18个,教研员驻校蹲点教研,支撑一线教学。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提升工程,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投入资金1200万元实施城域网及数字教育一体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向全市覆盖。

统筹推进教育质量评价、集团化办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改革,实施首轮办学质量监测,启动市直属中小学校抽样监测和期末检测,组建兴隆六道河“一校两区三段”等教育集团、协作体11个,与京津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中小学校116所,互派挂职研修学习、开展线上线下联合教研达9.6万人次。

持续推动与京津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派出挂职干部、教师研修学习800余人次,邀请京津冀名校长、知名专家开办讲座,50对基础教育“一对一”帮扶工程项目校和市域帮扶结对校开展联合教研3.52万人次。津承教育合作取得新突破,我市分别与天津师大、天津南开区签订“共建围场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和“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功举办“京津冀甘”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四地教育部门共同制定2024年协同发展工作方案,开展校长教师队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合作交流。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市上下的共同心声。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使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