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网讯(记者徐微微)近年来,承德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两区”建设政治责任,厚植生态底色,筑牢绿色屏障,生态文明创建、生态环境质量、环境协同共治、生态价值实现等四方面实现跨越提升,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提升支撑作用,为京津冀筑牢绿色屏障。多年来,承德生态环境局始终将为京津“涵水源、净气源、保生态安全”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协同发展率先突破。2023年,市区6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全部达到环境质量二级标准,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50%;市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100%,入京、津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同时,聚焦作为京津重要水源地的功能定位,加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主要水系交界区生态补偿机制、联建联防联治机制实现全覆盖。在潮河流域,推动签订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补偿协议(已实施7年),与北京市密云区、怀柔区等相邻区市签订实施联建联防联治协议,2023年入北京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Ⅰ类标准。在滦河流域,推动签订引滦入津流域补偿协议(已实施9年),2023年入天津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在辽河流域,与内蒙古赤峰市签订实施《辽河上游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打造生态名片,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承德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补偿机制、降碳产品开发、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排污权市场交易、丰富绿色金融产品5个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价值转化实现跨越提升。建立健全滦河、潮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40.37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覆盖全市域,每年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1亿元;在全省率先编制草原、景区、湿地降碳产品方法学,核证备案降碳产品490万吨,居全省首位;完成全省首笔降碳产品交易,目前,累计交易额6099万元,占全省83%;推动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与宝武集团、华宝证券签订《交易协议》,首期两年购买50万吨碳汇产品,收益3500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地市级排污权市场化交易,不断优化交易审核程序,累计交易金额3100余万元;创新碳配额质押贷、排污权抵押贷等金融产品,发放省内首笔碳配额质押贷款,累计授信达7.5亿元。

今年,承德生态环境系统将聚焦“生态环境巩固优化保障年”这一主题,持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优化美丽城市建设、生态价值实现、企业绿色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四条服务发展路径,强化项目资金、监测监控、监管执法、问题整改、铁军建设五项工作保障,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