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网记者 张丽莉 实习生 张嘉承 通讯员 沈梦琦

在承德的青山绿水间,有“影视名村”古城川村、“诗歌名村”南五十家子村、“戏曲名村”东川村;412户“书香门第”家庭,以“小家”带“大家”,推动书香社会建设;“文学创作基地”“书法创作基地”“美术创作基地”等不断涌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市文联创新启动了“乡村振兴党旗红 文艺创新树先锋”工作,通过“文艺名村示范培育、‘书香门第’亮点带动、文艺基地引领助力、乡土文艺队伍壮大、文艺先锋多点崛起、志愿服务情满乡村、文艺文产互促共进”等活动,持续做大做强做优乡村文艺阵地,着力在全市文艺界形成了兴文艺、聚民力、共传承、促振兴的文艺与乡村同振兴的崭新局面。

文化赋能多精彩,乡村振兴焕新颜。在田间地头唱起来,在村里村外舞起来,让文艺行走于绿水青山间,诉说着浓浓乡愁,也描绘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绘制“作战图”,文艺如水润乡村

在金山岭长城脚下花楼沟村,摄影给花楼沟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众多当地农民摄影师记录金山岭的美景,也让花楼沟村成为市级“文艺名村”“摄影创作基地”。

和花楼沟村一样,市文联还在全市成功培树“影视名村”古城川村、“诗歌名村”南五十家子村、“戏曲名村”东川村等51个村为“承德市文艺名村”。

同时,“书法创作基地”“美术创作基地”“民间文艺创作基地”等在广大乡村纷纷涌现,在此推动下,成长为当地新的地域文化品牌和文化景点,实现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此外,市文联还实施书香门第亮点带动。以“家庭成员崇读尚学、学习氛围浓厚、家庭文明和谐、参与热情高涨、典型示范作用明显”为标准,坚持县级推荐、文联筛选、市县文联协调联动的评选程序,择优培树了以最美家庭标兵焦德纯、优秀共产党员赵云龙等家庭为代表的412户承德市“书香门第”家庭,以“小家”带“大家”,推动书香社会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我们精心定制了‘一年成形、二年成名、三年成势’的‘作战图’,明确了‘以一带二、多点发力、亮牌示范、文艺振兴’的工作主基调,提出‘123N’工作推进新路径。”市文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即以“乡村振兴党旗红 文艺创新树先锋”试点工作为重点,以全市文联系统微信公众号、《热河》杂志为2个宣传发动推广展示平台,紧密结合“推精品、推人才”、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文艺志愿品牌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广泛开展惠民展演、文艺培训、志愿服务等“N个载体”,全面释放文艺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生机和活力。

引领“树标杆”,文艺风起阡陌间

民乐演奏、小合唱、现代舞、戏曲演唱、诗朗诵……如今,在承德各个农村,“文艺名村村晚”活动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精彩的文化大餐。

今年以来,市文联创新举办了“文艺名村巡礼”“文艺名村村晚”等活动,突出典型示范带动树标杆。通过文艺“搭台”,让群众“登台”,“我们的幸福生活——乡村村晚”活动举办31场,发动乡村文艺爱好者1000余人,共演出500余个节目,现场观众3万余人,让文艺持续活跃在“田间地头”,让广大乡村文艺爱好者尽情展现出自身的绚丽风采。

同时,探索推进“文艺会展+特色乡村游”“美术写生基地”,探索打造“文艺客栈”“文艺民宿”“文艺休闲养生度假村”等模式,进一步畅通了农村文艺产业发展从创意-客源-吃住游购娱-休闲养生度假-富民增收的微循环。

强化“先锋队”,文艺赋能焕新机

走进平泉南五十家子镇南五十家子村,一座青砖灰瓦的百年老宅门楣上,悬挂着的“文学创作基地”牌匾特别显眼,这里原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霍剑军的家,如今,这里成了村里文学爱好者交流创作的场所。

作为南五十家子村的党支部书记,霍剑军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诗词文化专长,在南五十家子村积极吸纳爱好文学、书画、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组建了一支描绘家乡优美景色的文学创作队伍,创办驿站诗歌小镇乡土诗文季刊《驿站春晓》。

市文联坚持以“以人育人、以艺传艺”,创新“一纳二训多平台”,即破格吸纳乡村文艺骨干加入市属文艺家协会,深入开展青峰计划、文艺骨干暨理论人才培训,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基层文联、文艺名家工作室、公共艺术空间、文艺名村、文艺创作基地等多平台开展群众性普惠性培训,全力引领乡村文艺工作者晋档升级。

为广泛挖掘乡村文艺骨干力量,三年来,已破格吸纳以守山大叔为代表的481名乡村文艺骨干加入市属文艺家协会。为增强乡村文艺自身造血功能,促进文艺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累计为乡村文艺人才开展培训160余场,惠及3000余人,从“送文艺”到“种文艺”,为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