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网记者 石盈盈  通讯员 高兴野

“早上边看美景边跑步,心里别提多惬意了!”6月16日,家住市区的孙静又来到武烈河畔跑步健身。热衷跑步的她,喜欢在安静的夜晚或清新的早晨,沿着河边,戴着耳机逐景而跑。多年的跑步习惯让她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

“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两座大烟囱,上学途中就能看到烟囱里冒出的烟气。”孙静小时候曾在供热厂附近居住,她记得那时天空总是弥漫着尘土,河水也是浑浊的。白鞋穿上半天就会有灰尘。2010年,随着集中供热面积逐年扩大,原供热厂内两座大烟囱被爆破拆除。

好环境是需要养的。近年来,我市持续打响蓝天、绿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通过整体规划,绘制了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一张“生态图”。

作为土生土长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人,孙静的母亲宋玉红对城乡环境变化的记忆范围更广、跨度更长。

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末的情景,宋玉红仍记忆犹新。那时,她家处于村风口位置,漫天风沙常常吹得人睁不开眼,一夜间,沙子能在门口堆起半米高。后来,小坝子乡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防沙治沙,恢复植被。

“后来,我和家人到市区定居,又亲眼见证了城市环境的变化,家乡越来越美了。”这几年,宋玉红经常来往于市区与丰宁小坝子乡之间,如今的小坝子乡早已满眼郁郁葱葱,这里已经从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

为着力满足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水质、绿色土壤的生态需求,多年来,我市不断发挥符合承德优势的环保理念,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持续提高环境质量,形成了良性的生态保护格局,绘就了今日的鸟飞鱼跃、山水如画。

几十年来,不论乡村还是城市,山城的色调已然从“黑白灰”变成“红绿蓝”,野生动物从“无处遁迹”变为“随处可见”。闲来在河边散步,宋玉红经常能见到绿头鸭、白鹭等动物觅食、嬉戏的场景。“家乡的好生态是看得见摸得着了。”宋玉红说道。

变化不止这些。

30年来,我市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023年,全市PM_2.5平均浓度达到23微克/立方米,其中市区PM_2.5平均浓度达到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首次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二,是全省4个实现PM_2.5同比下降的城市之一;2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水生态环境质量全省最优;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流域治理取得新成效,截至2024年2月,入密云水库潮河古北口、清水河墙子路和汤河大草坪断面水质均达到Ⅰ类,全面保障了入京水质安全;成功申创全省首个地市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试点示范创建获多项突破;打好净土保卫战,建设用地、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承德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城乡颜值不断提升,“天蓝、水清、景美”已经成为美丽承德的生态名片。